滬府發〔2016〕95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全面建設楊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關于全面建設楊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1日
關于全面建設楊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
為全面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6〕35號),在全市范圍內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現就全面建設楊浦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以下簡稱“示范基地”)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結合貫徹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方案》(國發〔2016〕23號),力爭通過3-5年系統推進示范基地建設,集聚資本、人才、技術、政策等優勢資源,探索形成區域性的創業創新制度體系和經驗。到2018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示范基地,營造更有效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業創新生態環境,發展壯大一批在新興產業領域具有領軍作用的創新型企業,為培育發展新動能提供支撐。到2020年,在政府管理服務創新、創新資源市場配置、公共服務平臺構架、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等方面,形成制度體系和積累經驗,引領輻射長三角區域的創業創新發展,創業創新走在全國前列。努力建成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萬眾創新示范區。
二、主要任務
示范基地重點建設集聚國內和國際創業創新資源、創新環境自由開放、運行機制靈活有效、有利于風險投資機構集聚的綜合性創業創新中心,營造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率先形成“雙創”制度體系。
(一)全面深化服務型政府建設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全面清權”“優化確權”“陽光曬權”“監督制權”的原則,深化行政權力清單制度,提升服務效能。推進行政審批和政府服務事項“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便民服務大廳向縱深建設,建設一門式人才服務中心。深化創業創新政策集中發布平臺,構建專業化、網絡化服務體系。
(二)全面落實“雙創”政策措施
加強政府部門間協調聯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在科研成果轉化、促進人才流動、加強協同創新和開放共享等方面,突破一批制約創業創新的制度瓶頸。改革以單向支持為主的政府資金支持方式,試行政策發布、申請、受理、兌現、評價和反饋評價機制,實現創業創新信息的透明、共享。
(三)建立健全創業投資基金
支持規范設立和發展“雙創”引導基金,支持市場主體建立各類創業創新投資基金。積極引進國家級科技創投基金。設立市政府“雙創”投資孵化基金。支持各類投資主體設立并購基金。設立風險投資補償基金。落實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營造各類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發展的良好環境。
(四)不斷完善創業創新生態
整合國內外資源,籌建五角場創業創新中心。著力推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建設。構建涵蓋投融資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科技咨詢、財稅服務和法律服務等為一體的科技服務產業鏈。大力培養和聚集國際一流水準的科技服務專業人才。優化人才創業創新的綜合環境,在破解階段性住房難題、改善就醫環境、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等方面不斷探索突破。
(五)加大“雙創”文化建設力度
著力培育“雙創”精神,制定中小學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舉辦各類創業創新活動,推動成立區域性、全國性的“雙創”聯盟,每年舉辦“雙創”論壇,“雙創”活動周。組織評選“雙創”之星等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樹立“雙創”標桿,將創業創新領軍人物納入國家、市級勞模等榮譽評選范圍,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六)構筑創新載體建設新格局
推進科技創新與城市更新不斷融合,形成楊浦區域內“西部核心區+中部提升區+東部戰略區”的創業創新空間發展格局。西部核心區構建以五角場城市副中心為核心,以復旦全球創新中心、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大連路總部研發基地為支撐的“創新經濟走廊”。中部提升區建設一批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構筑“創客生態社區”。東部戰略區傳承百年工業文明,圍繞“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科技金融”核心功能,建設“濱江國際創新帶”。
三、改革措施
推廣應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制度創新成果,支持示范基地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享受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建設中的各項政策,鼓勵各類主體探索創新、先行先試,在“雙創”發展的若干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一批瓶頸制約,不斷激發體制機制活力和內生動力,營造良好的“雙創”生態和政策環境,促進新舊動能順暢轉換。重點在七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企業創業創新活動的干預,建立符合創業創新規律的政府服務模式
1.支持城市更新政策促進科技創新,鼓勵盤活存量工業用地,支持工業用地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的前提下建設創業創新街區,在項目審批權限下放、混合業態、開發強度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營造低成本的創業創新環境。(責任單位: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經濟信息化委、楊浦區政府)
支持示范基地內設立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教委、楊浦區政府)
貫徹國務院印發的《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實施方案》(國發〔2016〕29號),打通投資項目開工前“最后一公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楊浦區政府)
2.建立科技創新評價機制。在完善現有科技創新指標體系基礎上,借鑒國際和國內主要科技創新評價指標,率先建立和發布科技創新指數,從科技創新資源、環境、投入、產出、溢出和驅動等方面,綜合評價科技創新發展情況,通過實踐,成為本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統計改革示范區域。(責任單位:市統計局、楊浦區政府)
(二)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3.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支持示范基地開展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三合一”機制,開展知識產權綜合執法,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網點和快速維權通道。依托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率先建立知識產權信用體系,構建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充分發揮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功能,提升知識產權轉移轉化交易功能。(責任單位:市知識產權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楊浦區政府)
4.根據新興產業的特點,研究制定促進“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支持示范基地試行對與互聯網融合的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企業的新監管模式,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楊浦區政府)
5.建立“雙創”小巨人工程,探索基于商業模式創新和風險投資評價下的“雙創”小巨人評價機制。(責任單位:市科委、楊浦區政府)
(三)實施激發市場創新活力的收益分配制度
6.創新國資創投管理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國有創投企業建立跟投機制,按照市場化方式確定考核目標及相應的薪酬水平。簡化國有創投企業股權投資退出程序,試行國有創投企業在國有資產評估中使用估值報告,實行事后備案。(責任單位:市國資委、市發展改革委、楊浦區政府)
(四)支持各類專注于創新型企業的投融資機構集聚發展
7.更好地發揮浦發硅谷銀行在科技金融中先試先行作用,借鑒浦發硅谷銀行經驗,選擇合適的銀行金融機構,試點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方式,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實現投貸聯動。探索設立專注于支持科技中小企業的社區銀行。爭取率先在楊浦設立商業銀行科技支行和科技金融事業部。探索符合科技創新企業發展需求的銀行信貸產品。探索開展產融合作試點,建立產業信息與金融機構有效對接機制。(責任單位:市金融辦、上海銀監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楊浦區政府)
8.探索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在示范基地設立分支。支持專注于種子期、初創期的創業投資基金,引導天使投資在示范基地內集群發展,鼓勵創業投資更多向創業企業起步成長的前段延伸,促進創業創新加速發展。(責任單位:市金融辦、楊浦區政府)
9.在示范基地開展國家新興產業風險補償基金業務試點。與上海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合作開展創新業務試點,研究探索建立市、區兩級風險補償機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信用增進服務。(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科委、楊浦區政府)
10.探索設立服務于現代科技類企業的專業證券類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債權融資、股權投資、夾層投資、并購融資等融資服務,在上市培育、并購交易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責任單位:市金融辦、上海證監局、楊浦區政府)
(五)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11.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統籌聯動機制。加大國家和市、區各級財政資金對創業創新的支持和統籌力度,用于創業創新街區建設、重大創業創新項目推進、重大功能平臺建設、重大活動舉辦等。(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楊浦區政府)
(六)建立積極靈活的創新人才發展制度
12.在示范基地內設置上海市外國專家證受理點,開展出入境便利服務試點以及在滬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直接留滬試點。探索率先在基地內設立外國人才永久居留證受理點。(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公安局(市出入境管理局)、楊浦區政府)
13.擴大楊浦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的備案范圍。增加創新型企業納入“非上海生源高校畢業生重點用人單位”比重。(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楊浦區政府)
(七)推動協同創新和開放共享
14.發揮科技服務的紐帶作用,探索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的市場化機制,培育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探索允許國外企業、機構、合伙人或個人參照《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在示范基地內設立提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其他相關科技服務的非企業單位。探索發展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非營利性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民政局、楊浦區政府)
15.探索開展設立境外股權投資企業試點工作,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加大境外投資并購,支持與境外知名科技投資機構合作組建國際創新基金、并購基金。大力吸引境外創投機構和外資研發中心落戶,將示范基地納入上海市外商投資的股權企業試點工作范圍,開展境內外雙向直接投資,吸引國有金融機構發起設立的國家海外創新投資基金落戶。(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楊浦區政府)
四、重點工程
示范基地重點圍繞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和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的特色優勢,通過推進一批重點工程,進一步激發“雙創”內生動力,形成示范基地建設的重要支撐。
(一)打造一批技術轉化平臺
推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高校技術市場)發展,支持構建輻射全球的技術轉移交易網絡,推動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成立MITCBA中國研究院。實現技術展示、交易、孵化、科技金融、國際創新資源等服務功能融合互動。發揮中國工業設計研究院、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作用,為創業創新提供技術研發、實訓等公共服務。
(二)建設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加快建設北斗位置示范服務平臺、太赫茲波譜與影像技術產業化平臺、基于微譜分析技術的食品質量控制與安全性評價服務平臺、超高壓及特種線纜技術創新服務平臺、TI智能制造(機器人)聯合實驗平臺、音視頻通訊應用技術驗證與再研發云平臺、基于“三網融合”的新能源汽車家庭充電產品與服務平臺、基于工業大數據的智能生產平臺、精準醫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等,支撐戰略性產業實現加速發展。
(三)推動一批創新中心和創新研究院
加快推進國家北斗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興奮劑檢測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信用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復旦大學全球創新中心、上海類腦智能研究院、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國家工程中心、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中心、數字出版技術創新產業中心、醫療創新概念驗證中心、上海科技金融創新谷、波譜與影像技術實驗室等項目建設。
(四)規劃建設一批開放便捷的創業創新街區
傳承歷史文化底蘊,重點打造五角場、長陽路和環上海理工大學創業創新街區,建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開放、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引進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創客組織和創客領軍人物,培育全市乃至全國最活躍的創客群落。建立具有國際一流標準,全國領先的創業創新機制,形成科技創新創意到商業價值實現的完整創新生態鏈。
(五)完善一批創業創新服務配套設施
優化綜合交通,提升區域道路外聯內暢服務能力,統籌規劃建設更多的創業創新路網。加快智慧城區建設,推進全區無線網絡全覆蓋,構建具備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特質與創業創新功能融合的公共開放空間。大力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滿足各層次需要的人才公寓,努力營造適宜創業創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各部門、各單位和楊浦區政府要明確任務分工,加強協同聯動,將本實施意見落到實處,形成上海“雙創”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