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2024年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要點》的通知
滬就辦〔2024〕1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有關單位:
現將《2024年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上海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
2024年2月5日
2024年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要點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根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23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相關要求,制定2024年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要點。
一、形成各部門工作合力,聚焦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
(一)加強急需緊缺職業(工種)需求預測。各行業主管部門要聚焦“3+6”產業以及養老護理、家政服務、母嬰保育等領域,結合本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預測,制定并落實行業培養目標計劃。建立市、區聯動工作推進機制,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任務納入區域工作考核目標,市政府主管部門按月開展督導、調度進展,推動各區、各行業結合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確保全年完成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0萬人次,其中等級工(新技能)培訓12萬人次,新增取得高級工以上等級技能評價證書的高技能人才4.5萬人次。(責任單位:各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二)發揮培訓補貼政策“指揮棒”作用。梳理整合現行培訓補貼政策,提升補貼資金使用效益。面向重點產業布局,聚焦新技術、新賽道、新業態,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產業發展信息進行動態集成并分析研究,制定發布100項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30項新技能培訓項目目錄。對納入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的相應技能評價證書,在現有職業技能提升補貼標準的基礎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新技能培訓項目目錄為引領,鼓勵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培訓,引導廣大勞動者積極參與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培訓項目,針對性提升企業職工技能水平。(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資委等相關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三)暢通技能人才培養供需對接通道。搭建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緊缺職業(工種)需求填報信息平臺”,鼓勵各類企業填報技能人才需求情況。市、區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企業需求填報的指導服務,市、區人社部門負責及時匯集技能人才需求,推動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評價機構等主動對接企業,提供精準化的培訓評價服務。(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資委等相關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二、強化培訓體系建設,圍繞技能崗位用人需求高質量培養技能人才
(四)發揮職業院校培養技能人才主渠道作用。持續推進職業學校育訓結合激勵制度,充分發揮與職業院校承擔培訓評價任務相掛鉤的績效工資總量調整機制,以及培訓補貼資助等政策杠桿的作用,整合院校優質資源,擴大面向學生等人群的培訓規模。繼續開展“課證融通”試點,將職業標準、崗位技能要求等,提前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中,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行業企業用人需求。(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有關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五)發揮企業培養技能人才主體作用。落實企業職工培訓補貼政策,支持企業自主組織或委托優質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組織開展企業職工培訓。開展市屬國有企業技能提升行動,編制“技能人才培養政策服務包”,對有需求的企業強化指導服務。國有企業要結合實際將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市屬國有企業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專項資助政策,進一步發揮政府資助推動重點企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鼓勵各區根據企業技能人才需要開展“一區一特”的“揭榜掛帥”項目制培訓。(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市教委、市總工會、市財政局,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六)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培養技能人才。持續實施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計劃,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范圍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投資的,按規定落實抵免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根據國家有關要求研究產教融合型企業綜合性支持政策。優化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補貼政策,支持大型企業集團、行業龍頭企業、連鎖企業依托獨立設置并具備培訓條件的企業培訓中心,中小微企業與各類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學徒制培養,鼓勵具備培訓資質的新型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學徒制培訓服務,全年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1萬人。(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七)發揮市場作用鼓勵社會化培訓技能人才。支持社會培訓機構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開展失業人員就業培訓,加大對本市從業人員缺口較大的家政、養老、托育、母嬰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培訓力度,全年培訓生活性服務業人員3萬人次。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化建設,加大對培訓機構(項目)審批管理的技術支持和培訓教學質量支撐。定期開展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辦學質量和誠信等級評估,落實分類管理,促進職業技能培訓市場有序健康發展。鼓勵外商投資舉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積極引進國際先進培訓理念、師資課程和認證體系。(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婦聯,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三、促進技能等級認定提質擴面,不斷深化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八)提升社會化技能評價服務質效。完善評價機構(項目)遴選機制,提升社會評價機構能級,社會化評價項目中新增30個職業(工種)。對通用性強、技術成熟的職業(工種)進行梳理,探索評價規范、評價方案、題庫教材等技術文件標準化,試點同一評價項目由多個評價機構實施評價,加大社會化評價服務供給。加強公共技術資源信息平臺和資料庫建設,降低社會評價成本,提高評價標準化、專業化水平。(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相關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九)向用人單位自主評價更多地放權賦能。鼓勵更多企業根據技能崗位需求,對技能人才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力爭有需求的市屬國有企業、在滬央企等大型企業實現全覆蓋,新增用人單位評價機構30家。聚焦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根據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以及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結合崗位從業人員技能提升需求,鼓勵用人單位評價機構自主開發20個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支持大型企業按規定評聘特級技師、設立首席技師,探索研究境外技能證書認可機制。(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等相關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支持各類院校開展和參與技能評價。大力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制度落實落地,推進本市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參與技能人才評價,遴選30家具備條件的院校備案成為用人單位技能評價機構,面向畢業學年學生開展技能等級認定。鼓勵具備條件的院校積極參與社會化評價機構遴選,或設立社會化評價項目考評站點,面向社會勞動者提供技能評價服務。(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有關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一)廣泛開展各級職業技能競賽。優化完善本市職業技能競賽組織模式,及時動態發布本市“職業技能月月賽計劃”,積極組織實施行業性、區域性競賽活動,編制發布300個競賽項目,擴大項目和競賽參與覆蓋范圍,通過競賽廣泛選拔技能人才。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聚焦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組織開展市級專項技能競賽,優化項目等級設置,加強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選拔。(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相關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四、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勵保障,營造技能人才成長良好氛圍
(十二)選樹高技能領軍人才。鼓勵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制度,選樹技能傳承、技術交流帶頭人,支持鼓勵高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發揮技能、管理班組、帶徒傳技,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評選資助市級首席技師100名、技能大師工作室30個。按規定選拔推薦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第十七屆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動候選人等。(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三)推進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發布本市技能人才市場工資價位,引導企業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引導國有企業在工資分配上向技能人才傾斜,企業內部工資總額分配向技能人才集中的子企業傾斜,工資總額增量優先用于技能人才激勵,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資增幅不低于單位管理人員。鼓勵企業與技能人才協商確定工資水平,對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對在技術革新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給予獎勵。(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等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四)加大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引進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技能人才合理流動,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對納入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的職業(工種),發揮好居住證和戶籍政策的導向作用;持續推進重點區域行業代表性企業主要技能崗位高技能人才引進工作。引導企業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管理崗位雙向使用流動機制。(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等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五)營造良好的技能人才典型宣傳氛圍。結合重大賽事和重要活動,廣泛運用各種媒體,特別是新媒體,講好技能成才、技能報國故事,加強技能文化傳播,營造重視、關心、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激勵引導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責任單位:各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五、夯實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基礎,持續增強工作推進保障能力
(十六)優化培訓評價公共服務。建設線上“上海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平臺”,打造“職業培訓地圖”,依托“15分鐘就業服務圈”拓寬服務渠道,積極提供智能精準、便捷高效的職業培訓公共服務。落實各區技能人才評價服務管理職能,鼓勵設立技能人才評價管理服務窗口。在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隊伍中充實服務于技能人才建設的資源力量,對本區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規模、分布進行調查排摸。(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七)深入推進“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評價模式。探索推廣以線上線下相融合、分散學習與集中教學相結合、優質資源充分可及的新型培訓模式。鼓勵線上培訓平臺和培訓機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根據企業和勞動者需求開發數字培訓資源,定制個性化課程,提供數字化教學工具,推動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滿足企業和勞動者多樣化、高效率的學習需求。鼓勵評價機構根據評價項目特點,引入數字化技術手段,優化評價方式,提升評價質量。(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八)優化培訓評價數字化監管模式。推廣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各區在年內基本建成“職業技能培訓綜合監管一件事”應用場景并啟動試運行。堅持技防、人防相結合,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視頻監控聯網和日常督導、專項督導相結合等方式,對職業技能培訓評價進行全流程、全要素監管,通過數字化治理簡化申報評審流程,減少線下書面材料,便捷行業企業培養技能人才,提升培養質量。(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相關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十九)加強技能人才評價市區兩級監管。進一步梳理和明確技能人才評價市區兩級監管的分工和職能,形成合力加強對技能人才評價的監管和指導服務。各區要明確技能人才評價工作部門,建立相應的外部質量督導隊伍,對評價項目開展質量督導。(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政府等按職責分工)
附件:2024年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要點重點任務職責分工表